查看原文
其他

42家央企176位领导人员职位调整 央企重组布局渐浮水面

今年央企领导层的调整力度和密度都是空前的。截至目前,今年已有至少42家央企进行了176位领导人员职位调整。业内人士认为,密集的高层人事变动意味着新一轮央企改革的推进,随着人事调整逐步到位,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也逐步健全,预计接下来重组整合大戏将越发精彩。

领导层密集变动

有退休补缺也有交叉调任

8月9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了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领导层调整通知,涉及董事长、副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以及外部董事等15人任职的情况,并宣布成立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

至此,今年国资委已经正式公布了至少42家央企、包括外部董事在内的176位领导人员职位调整。其中,新任职15位董事长、2位副董事长、13位总经理、35位副总经理,原任职者大部分为退休和自然免除,也有交叉调任等情况。

“今年央企领导层进行了大范围调整,既有退休补缺,也有交叉调任,或是调离转任。最近几年来,央企领导层的变动都比较频繁,除了退休与交叉轮岗等自然调整外,一方面是由于大量央企并购重组的结果,另一方面可能是谋划深化改革的需要。”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员、企业研究处处长刘兴国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对于央企领导层调整之后的动向,刘兴国分析,不排除在完成央企领导在同行之间的互调之后,接下来会着手推动行业之间的并购整合。但要引起注意的是,央企领导的频繁调动,可能会阻碍改革方案的确定和实施,因此需要央企完善管理机制,确保改革方案的制定与落实,不会因为领导人的变动而延迟。

在领导层密集调整的同时,央企还在推进公司制改革、完善央企管理机制上有所动作,在领导组织架构上也进一步完善,董事会制度基本全覆盖。

据记者了解,今年上半年有9家央企成立了董事会。早在2016年,国资委就在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集团公司、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中钢集团公司开展建设规范董事会试点工作。在当时的102家央企中建设规范董事会的试点中央企业达到85家。

刘兴国表示,目前央企已经基本上组建了董事会,公司治理的架构基本完善。随着规范董事会的运行,央企的公司治理水平应该会有进一步提升,对完善央企管理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随着央企董事会的全面建立,在总结前期董事会授权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资委对央企董事会授权的进程将可能进一步加快,这对充分调动央企积极性、激发央企发展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在年初的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上也强调,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只是改革的第一步,关键在于通过不断地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2018年要推动央企集团层面全面建立规范董事会,增强董事会决策能力和整体功能。探索建立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方式,不断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

人事调整逐步到位

整合重组预期升温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央企高层变动逐步到位,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也逐步健全,预计接下来重组整合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戏码将越发精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有20组38家央企完成重组,并新组建中国航发、中国铁塔两家公司,目前国资委监管的央企数量已调整到96家。

这些开展重组的央企大部分都有大小之别,基本是以将较小企业划转较大企业作为子公司的方式进行重组,人事也相应做出调整,而且在合并落定前就已渐露端倪。

以国资委央企名录排名前二的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核”)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核建”)为例,2016年12月,中核董事长孙勤退休,中核建董事长王寿君接任。此后,中核建一直没有新的董事长到任,而是由总经理顾军代行职责。因此,这一职务变动便被业内视为中核、中核建将合并重组的先兆。

后来的发展印证了这一猜想。2018年1月31日,经报国务院批准,中核与中核建实施重组,中核建整体无偿划转进入中核,不再作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

作为少有的在中核、中核建都有管理工作履历并且位至掌门人的企业家,王寿君就成了操盘合并的不二人选,直到今年7月19日,他完成任务退休,中核原总经理余剑锋任新集团董事长,中核建原总经理顾军任新集团总经理,新中核集团管理层落定。

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是一家今年7月20日才成立的新央企,由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与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联合重组成立,担任首任董事长的童国华曾在大唐电信和烽火通信都工作过,因此,新央企的成立被外界猜测为这两家上市公司整合道路上的重要节点。

高层的调动也令化工、船舶、汽车等行业的整合重组预期升温。按照国资委的思路,下半年要稳步推进装备制造、煤炭、电力、通信、化工等领域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推动国有资本进一步向符合国家战略的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同时,以拥有优势主业的企业为主导,打造新能源汽车、北斗产业、大型邮轮、工业互联网等协同发展平台,持续推动煤炭、钢铁、海工装备、环保等领域资源整合,加快推进免税业务、煤炭码头等专业化整合。

今年6月26日,中船重工副总经理、党组成员杨金成任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而早在今年3月,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雷凡培出任中船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市场人士认为,此番高层变动或预示着“两船”合并加速。

长城证券分析报告指出,对于这两家企业来说,通过重组整合可以形成合力,有利于推动资本运作,提高船舶业资产证券化率,以便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从更高层面来看,“两船”合并是大势所趋: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军船制造需要“两船”合并来加深合作、提高产能,另一方面“两船”的内部整合已接近尾声,“两船”合并有利于减少同一领域内央企间的无效竞争,集中资源优势、减员增效,进而提升央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在全球船舶行业回暖背景下,新船订单量大幅上涨,2018年船舶企业或将迎来新的机遇。

就在“两船”人员变动的第二天,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奚国华,被任命为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一汽”)总经理。这意味着,自许宪平调任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后,空缺长达两年之久的一汽总经理一职终有人选。至此,高层核心团队已全部就位。

近年来,一汽、东风、长安汽车三家国有车企间的整合传闻不断。去年以来,一汽、东风、长安汽车三方就频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展开全方位合作,近日三方再次宣布合资组建T3出行服务公司。曾任职中国中车,参与南北车合并的奚国华,为下一步的改革增添了想象空间。

中国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集团的重组整合也被外界认为是大概率事件。有关这两家央企重组整合的传闻不断,但一直未获官方证实。7月14日,国资委公告显示,任命宁高宁为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免去任建新的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董事职务,退休。而宁高宁还担任着另一家央企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职务。

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新任央企领导人面临诸多挑战

在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要求下,作为新上任的央企领导人,下半年的工作并不止于重组整合。

“对新上任的央企领导人来说,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国际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无疑是最为严峻的挑战与考验。尽快摆脱当前困境,加快推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建设,既是出资人对央企领导人的履职要求,也是全体央企员工寄予新任领导人的期盼。”刘兴国表示。

近日,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视频会议提出,今年上半年企业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完成全年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半年要再接再厉,采取有力措施,巩固扩大成果,全力以赴完成收入和效益增长目标。

据了解,下半年国企将严控债务、金融、国际化经营、法律、安全环保五大风险,同时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瘦身健体,提升创新能力,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合作,进一步夯实企业高质量发展基础。此外,加快推进改革举措落地,其中包括稳妥推进2到3家中央企业在集团层面实施股权多元化,推进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国有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出台《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方案》,科学界定出资人与企业责权边界,赋予投资运营公司更多自主权,实现放活与管好的有机统一。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依托投资公司推进中央企业产业合作和重组整合,加快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推进运营公司基金系建设,支持运营公司参与中央企业IPO、市场化债转股、股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工作。

吕军便面临着这一系列的新挑战,他今年7月9日成为中国最大粮企、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试点企业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粮”)的董事长、党组书记。

2017年中粮实现利润118亿元、交出史上最好成绩单,提出2018年将实施以“三大拉动”“四大转型”为主要内容的战略升级,发展目标是营收同比增长8.4%,利润总额同比增加10%。其中包括推进16项资产整合项目,推动粮油糖棉核心主业国内外一体化整体上市,18家专业化公司全部完成混改。

吕军于1993年加入中粮集团,曾从中粮集团副总裁职位调任中储粮总公司,如今时隔5年又回归中粮集团,他接手后如何引领中粮集团的改革发展成为外界关注焦点。

7月25日,吕军会见了中国供销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建平,双方表示要加强合作。第二天,他又在同样的地方接待了海南省副省长刘星泰,表示将切实做好产业对接,推动各项业务合作落地,取得实质性进展。

8月3日,中粮与天津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前者将把天津作为业务发展的重要基地,未来五年计划在津投资240亿元,按照“政府支持推动、市场运营运作”的方式,与天津市加强在农业和粮油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合作。

业内人士表示,除了加强产业对接,加强区域合作,新任央企领导人还面临着突破自主创新、体制升级、降低成本以及扩展多元化市场、加快产业链升级等重要课题。

刘兴国认为,新任央企领导人既要基于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需要,从长远上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狠抓创新成果质量,聚焦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突破,谋求实现技术自主可控,也要着手解决当前面临问题,一方面在内抓好降成本、提质量、谋升级,一方面向外推进市场多元化或是加快产业链的国际化布局,将部分产品的总装环节向境外转移。(记者 王璐 王文博 北京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